1、受害人承诺的有效范围是什么?
1、承诺人有权惩罚被害人的法律利益。国家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没有被害人承诺的问题。只有当被害人承诺侵犯自己的利益时,才有可能排除犯罪。例如,张三向李四承诺损坏王五的车。如果李四损坏了王五的车,那就构成了犯罪。
2、受害人承诺的事项有一定的限制,即使受害人承诺行为人也构成犯罪。
3、受害者有承诺的能力。承诺人对承诺的事项有正常的理解,因此儿童和精神病患者的承诺无效。
4、受害者的承诺必须是其真实意义的表达。承诺必须基于被害人的真实意义和强制性和威胁性的承诺。戏剧性的承诺不影响行为的犯罪性。
5、受害人承诺必须提前作出,如果受害人在结果发生前改变承诺,原承诺无效,承诺不影响犯罪的建立。
6、承诺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的范围。如果甲方只承诺打乙方一耳光,乙方将甲方打成脑震荡,乙方构成故意伤害罪。此外,虽然受害人承诺不构成犯罪,但违反其他犯罪仍应追究刑事责任。
二、受害人承诺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一)承诺主体
能够承诺侵犯法律利益的人必须是具有承诺能力的人。这里的承诺主体必须是受害者,其他人不能作为承诺主体。作为承诺主体,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受害因年轻或精神障碍而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承诺能力时,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承诺人。此外,单位是否可以作为承诺主体值得研究,作者、单位也可以作为承诺人,因为单位可以作为犯罪主体,有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当然也有承诺能力和行为。
(二)承诺对象
承诺对象不仅包括损害结果,还包括造成结果的行为。由于受害人承诺放弃其合法权益,因此是否侵犯法律利益的结果是确定承诺是否有效的关键。虽然行为人承诺他人侵犯其法律利益,但行为的具体结果不同意,但不能适用被害人承诺排除刑事责任的原则。例如,当受害人知道其他人酒后驾车是危险的,但仍然坐在车里,造成伤亡事故,因为受害人不同意伤亡结果,因此司机不能直接根据受害人的承诺原则确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三)承诺时间
受害人承诺,只有在行为前或行为时才能被行为人所认识,事后承诺不具有排除社会危害的效果。例如,在合同欺诈案件中,受害人报告欺诈,当欺诈被法院审判时,考虑到他与自己的关系很好,并归还了所有的欺诈,因此,法院承诺允许欺诈欺诈,但法院对受害者的承诺无效,实际上作为欺诈,不影响定罪。承诺的效果是法律利益的保护性丧失,即法律利益主体同意侵犯可以处罚的法律利益,没有法律利益需要保护。因此,即使受害人在行为或行为过程中表示不同意,但在结果发生时,也可以表示同意并立即作出承诺。
(四)承诺的表达
承诺中显示的自我决定不仅仅是法律利益主体个人的内心。作为社会法律的内容,它必须是社会存在的轮廓和实体。因此,它必须体现在外面。至于受害人是否意识到受害人的承诺,作者认为,只要受害人的承诺客观存在,即使行为没有意识到承诺,也不能说有违反受害人意愿的具体危险。因此,这种行为应被视为不能犯罪或不受惩罚。
并非所有受害者的承诺都能阻止违法原因。如果受害人受了重伤甚至死亡,即使受害人事先做出了承诺,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为人的刑事责任。结合具体情况,最好看看以什么罪论处。受害人承诺的建立也有严格的限制,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