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中假想防卫的法律有哪些规定?
(一)犯罪人应当预见无非法侵害,造成危害结果的,应当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2)行为人因不可预见的原因造成防卫行为,但在防卫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攻击部位和后果明显不当,称为假想防卫过当。行为人应当对过当的结果负责,可以按照过当的防卫来处理。责任比第一个轻;
(3)行为人无法预见主观条件的限制,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没有不当之处,应属于事故;
(4)行为人既是假想防卫,也是提前防卫。主观过错应该是过失。因为假想防卫是对事实的错误理解,不可能建立故意犯罪
二、假想防卫的法律特征
(1)实际上不存在非法侵权行为。这是建立假想防卫的前提,也是区别于正当防卫和其他防卫错误的假想防卫的关键。所谓的假想防卫,顾名思义,是假设想象防卫而不是真正的防卫,为什么,因为非法侵权不实际,当然,没有必要实施防卫行为,如果非法侵权现实存在,正在进行中,它有合法防卫的法律前提,任何公民都有权实施必要的防卫行为,自然没有假想防卫的问题,除了合法防卫、防卫时间错误、防卫对象错误、防卫过度等,都是在非法侵权的条件下,在合法防卫的过程中,主客观不一致的现象,不同于假想防卫的前提。
(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这是假想防卫在主观上的必备条件。这种防卫的意图来源于行为人主观上判断错误,如果行为人明知不法侵害并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防卫意图,假想防卫当然也就不会发生。如果行为人一方面假想不法侵害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却不是出于防卫意图实施反击,而是意图加害对方,并导致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对此,应作为一种故意犯罪对待而非假想防卫。另外,还有一种双方互殴过程中发生的误伤劝架者或无辜第三者的情形,表面上似乎是一种假想防卫,但实际上因为双方都存有加害对方的意图,而不是基于防卫意图进行反击,所以,不能承认其中某一方是防卫行为,当然,也就不能把误伤他人的行为视为假想防卫,而只能作为对象错误或打击错误去处理。
(3)行为人的辩护行为对无辜者造成了损害,这是假设辩护建立的结果。因为行为人误认为他人的行为是非法侵权行为,因此进行了错误的辩护反击,导致了不应有的危害后果。假设辩护行为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危害,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行为人误认为存在非法侵权行为,实施了错误的辩护行为,但对他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实际损害,但假设辩护不能建立,也不能谈论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上是我国法律制度对假想防卫的规定。主要原因是当时犯罪嫌疑人有这种行为的主观目的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故意伤害对方。因此,对假想防卫的处理原则通常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