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瞒辩护词该怎么写?
《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是司法机关依法追回的范围。行为人隐瞒、隐瞒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的,客观上阻碍了司法机关追回犯罪所得和收入的活动。因此,犯罪的对象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回犯罪所得和收入的活动。
二、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的量刑标准
(一)最高法院量刑指导意见,隐瞒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
1、构成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定量刑起点:
(一)犯罪情节一般的,量刑起点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六个月有期徒刑范围内确定。
(二)情节严重的,量刑起点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范围内确定。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犯罪数额等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确定基准刑。
第二十四节 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
第一百四十三条 窝藏、转让、收购、销售赃物金额超过5000元或者多次窝藏、转让、收购、销售赃物,累计金额超过3000元或者6000元的,基准处罚。
赃物的数额在1万元以上1.5一万元或者多次窝藏、转让、收购、销售赃物,累计金额一万元的,基准刑为管制刑。
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数额1.5 1万元以上以上或多次窝藏、转让、收购、销售赃物,累计金额 不满1万元以上1.5基准刑为拘役。
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2万元或多次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的累计金额1.5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4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第一百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提升为拘役:
(一)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8次以上,或5次以上,累计金额1万元;
(二)未全部退赃的;
(三)未主动接受财产处罚的。
(二)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构成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定量刑起点:
(一)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一般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六个月有期徒刑范围内确定量刑起点。
(二)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入情节严重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范围内确定量刑起点。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犯罪数额等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确定基准刑。
(一)犯罪金额不足十万元的,每增加三千元,增加一个月的刑期。
(二)犯罪数额超过十万元的,每增加一万元,增加一个月的刑期。
(3)犯罪金额超过20万元(涉及盗窃、抢劫、欺诈、抢劫机动车价值超过50万元)的,每增加2万元(涉及盗窃、抢劫、欺诈、抢劫机动车的,每增加5万元),增加一个月的刑期。
(4)每增加犯罪次数一次,可增加一个月至六个月的刑期,但法定刑期少于三年的,累计刑期不超过一年;法定刑期为三至七年的,累计刑期不超过两年。
3、有下列情形的,基准刑可增加3 0%以下:
(一)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的救灾、抢险、防洪、优抚、救济、医疗资金及其收入。
(二)以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为主营业务或者以营利为目的。
(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1.构成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定量刑起点:
(一)犯罪情节一般的,量刑起点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六个月有期徒刑范围内确定。
(二)情节严重的,量刑起点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范围内确定。
2.在量刑起点(2000元)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犯罪数额等影响犯罪事实增加刑罚,确定基准刑。
(1)每增加一次犯罪,可增加三个月至六个月的刑期。
(二)情节一般的,每增加5万元,可增加一个月至三个月的刑期。
(3)情节严重的,基准刑可根据增加的金额确定。
3.以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为目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30%以下。
(四)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隐瞒犯罪所得、隐瞒犯罪所得的指导意见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案件的社会危害性一般体现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数额方面,量刑时可以根据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数额的大小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基准刑;因其他犯罪情节影响量刑的,可以根据有关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在相应的法定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和基准刑。
1、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量刑
(一)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入超过2000元至1万元的,基准刑为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
(二)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1万元,基准刑6个月;
基准刑每增加10万元,隐瞒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增加6个月;
每增加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入一次,基准刑增加六个月。
2、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50万元的,或者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5次的,基准刑三年;
每增加10万元基准刑,隐瞒、隐瞒犯罪所得,增加6个月;
每增加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入一次,基准刑增加六个月。
3、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增加基准刑的10%:
(一)以隐瞒、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为主营业务或者以营利为目的;
(二)隐瞒、隐瞒救灾、抢险、防洪、优抚、救济、医疗资金;
(3)一年内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3次的。
任何人在犯罪行为后,都可能导致司法机关审查,在审查过程中,不隐瞒、隐瞒犯罪收入,如果向公安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提供犯罪供词,与其犯罪事实不同,无疑将以隐瞒、隐瞒的名义,判处更重的处罚。